作为“民营经济第一城”,深圳正在建设与之对应的金融服务能力,满足产业新业态、新制造、新动能所提出的金融新需求。
2023年,深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0%。民营经济高度发达,2023年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2.54万亿元,增长12.3%。伴随深圳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通信基站占全球产量1/2、智能手机占全球产量1/7、新能源汽车占全球产量1/8。
新的产业需要新的金融供给。目前,深圳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金融业态:科技金融激发企业创新动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持续拓宽;绿色金融擦亮经济底色,截至2023年末,深圳绿色贷款余额9114.1亿元,同比增长41.3%。
普惠金融精准纾困稳经济大盘,近年来,银行机构深圳分行的普惠贷款规模纷纷破千亿,深圳企业贷款利率也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养老金融助力企业挖掘银发经济蓝海,深圳发力“医养结合”;数字金融筑牢民企发展底座,深圳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更好赋能企业发展。
今年深圳“两会”也给出了2024年深圳金融业发展预期目标:新增制造业贷款18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2100亿元、绿色贷款1800亿元。此外,深圳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目标增长6%以上。
图片来源:IC photo
“我们高科技企业的‘轻资产’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以前与银行合作,通常需要房产抵押或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才能获得授信,且授信金额难以满足大幅增加的订单需求。”超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毛文君坦言。
轻资产、无抵押、高投入、长周期等是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也是传统较为依赖抵质押信贷方式企业的需要破题的领域。
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深圳,金融机构如何破解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记者发现,在体制机制方面,深圳银行业正在加快设立科技支行,完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体系。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等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深圳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支行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相关人士表示,该分行已在南山科技园、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科技密度高的区域,布局了17家科技金融特色网点。
此外,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深圳还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债。2023年,深圳6家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创票据规模同比增长74.9%。
在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方面。记者注意到,针对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融资不充分痛点,2023年,在深圳人行指导下,深圳多家银行机构推出了名为“腾飞贷”信贷产品。该产品在授信额度核定上,银行着眼企业高成长特点;在产品设计上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此外,针对科技型企业的授信需求,深圳中行还在深圳市场上先后推出科创贷、专精特新贷、科创先锋贷等专属产品。
根据深圳人行数据,截至2023年11月末,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2.9%、26.1%,分别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24.5个和17.7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我国超大城市中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城市,一直以来,深圳以先行示范标准建设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近年来,深圳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这里实现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全面纯电动化,成立了国内首家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推出国内首个“电力充储放一张网”,谋划打造世界一流“超充之城”……种种趋势下,新技术新产品加速推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绿色产业新业态对金融机构提出更高要求,当地机构需深入一线了解产业端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深圳中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尤其是在以民企数量为主的绿色产业中,企业不仅数量多、分布的细分领域不一、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同时,对于金融服务有着迫切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难题,深圳在绿色金融领域做了许多先行探索。从法制层面,深圳率先在全国建立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发布《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优良法治环境下,深圳金融业积极创新产品服务形式,例如,深圳中行在2023年末落地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贷款利率与公司可持续发展绩效达标情况动态挂钩的价格调节机制,既能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也能提升企业ESG管理能力。
据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数据,截至2023年末,深圳绿色贷款余额9114.1亿元,同比增长41.3%;贷款余额、增速较2019年均增长近2倍。
规模小、缺乏抵押物、征信白户、银企信息不对称等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原因。深圳作为“民营经济第一城”,中小企业活跃度在全国居首,如何破解上述难题?
解决小微企业的“首贷难”是普惠金融的关键,目前金融科技已成为深圳银行业重要抓手,如深圳中行优化内部普惠金融智能化支持系统功能,实现一键核查、自动生成合同、在线抵押、智能贷后等功能。
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深圳银行机构通过银税互动及深i企、信易贷等服务平台,提高小微企业信贷可获得性。
此外,深圳银行业在布局普惠金融领域时愈发注重“场景”运营,精准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在针对供应链产业链小微企业上,深圳中行在利率定价、授信审批、授信管理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聚焦制造业领域链上小微企业,推出小微“链式惠贷”“制造贷”专属服务方案,围绕“20+8”产业集群推出针对专属“工业上楼”服务方案。
银行机构外,深圳保险业也持续发挥经济“减震器”作用,助力普惠保险发展。据了解,深圳小微企业保险金额超10万亿元。深圳保险机构通过“政—银—保”模式,提供贷款保证保险支持,为小微企业增信,实现多方风险共担。
近年来,银行机构深圳分行的普惠贷款规模纷纷破千亿,深圳企业贷款利率也持续处于历史低位。截至2023年末,深圳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22.4%;授信户数突破157万户。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银发群体数量愈加庞大,以养老为核心的银发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即便是在深圳这座“青年之城”,年轻人提前规划养老的意识愈发强烈,早期的“特区建设者”也步入退休潮,同时,香港居民“北上养老”趋势愈发明显,种种趋势为深圳养老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对养老金融提出更多新要求。
养老产业绝不仅仅停留在“建养老院”这一单一层面,实际上,这一产业以“提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为核心,内容涵盖“衣食住行用、康养文旅服”等丰富场景,从时间上来看更是一个覆盖年轻到年老全生命周期的产业。
民营企业通过参与这一新蓝海市场将激发出更多经济发展新动能。其中,健康服务成为养老产业中需求量靠前的重要领域。“医养结合”成为深圳科学筹划“备老”的重要发力方向。
深圳金融业围绕“医养结合”做出了许多创新探索。深圳保险机构以“保险+服务”新模式提供包括预防、康复、护理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银行机构除了积极建立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之外,积极对接养老服务优质项目,加强与医养康养产业协同合作。例如,深圳中行为光明区光明社会福利院PPP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为深圳智慧科技养老产业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
从教培行业的“维权难”到运用预付式平台实现“一课一清”,各地政府以数字人民币为载体发放消费券……数字金融已贯穿到各领域。
记者观察到,近年来深圳银行保险机构正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贯彻落实行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
例如,深圳中行持续迭代“中银科创贷”创新评估模型,由传统的财务分析视角,转为从科技视角、投资视角和大数据视角关注科技创新企业的全生命发展周期。截至目前,中银科创贷已累计为深圳1900余家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超450亿元贷款支持。
信用数据成为了深圳小微企业融资“通行证”。目前,深圳地方征信平台归集覆盖深圳市400余万家商事主体信用数据超20亿条,截至2023年末,累计服务企业37万余家,促成企业获得融资3506亿元。
数字人民币也是深圳数字金融领域的一大亮点。截至2023年末,深圳市数字人民币钱包累计开立3733.93万个,较年初增长36.2%,累计流通金额840.34亿元,较年初增长123.0%。
过去,数字金融更多反映为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但目前,在场景深耕、数实结合、银政联动等领域的探索上,金融业需要拓宽数字金融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