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小额贷款行业协会今天是: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10:07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业内动态
小贷公司资金饥渴 外资欲来赚“小”钱
发稿时间:2016-07-30 供稿:
    4月27日,第三届小额信贷机构与国际投资者交流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言辞激昂:“ 银行可以给所有企业贷款为什么不能给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吴晓灵坦言,自己一直以来比较低调,但这次却愿意为过激的言论负责。

  信贷收紧背景下,蓬勃发展的小贷公司遭遇了融资难的困境。多位专家建言应该在开辟更多的资金供给渠道,比如发展“批发 零售”资金供给体系作为解决小贷机构融资难的主渠道。

  一边是小贷公司迅猛发展后的资金供给不足,一边却是众多外资、私募的意欲“跑马圈地”。

  盼“国民待遇”

  “我实在没有耐心了,从2005年呼吁到现在。”身为人大代表的吴晓灵加大了音调,“我代表人民向所有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呼吁,要正视小贷机构在金融业中的地位。”

  吴晓灵的诉求源于现实。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并未被定为金融企业,资金来源单一。银监会、央行在2008年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50%。

  融资难的背后是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迅猛发展。

  4月21日,央行发布2011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3月底,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达到3027家,贷款余额2407.66亿元,一季度累计新增贷款427亿元,按照这一速度全年新增贷款可能超过1600亿元。去年全年,小贷公司的新增贷款则为1202亿元。

  截至2010年底,共有39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截至2011年3月底,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027家,从业人员32097,实收资本2141亿元,贷款余额2408亿元。

  然而,小额贷款公司却普遍存在资金规模小、壮大难的情况,限制了其向基层经济体提供服务的能力。吴晓灵认为,对于公益性的小额信贷组织,应该建立政府引导型的批发资金,体现国家用市场化手段促进开发扶贫的政策。

  现实中,因为小贷公司却填补了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金融服务盲点,已成为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定位的不明确,给小贷公司发展制造了很多瓶颈。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党组书记、部务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秘书长焦瑾璞建议,应该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例,注册资本与融入资金的比例适当提高到1:1或者是1:2,或者是根据实际业务能力确定。小贷公司0.5倍的杠杆甚至比不上一般工商企业4倍的杠杆率,“这明显地存在着待遇不公。”

  而在2009年-2010年期间设立的大部分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都在1亿元左右,因此,很多公司在经营半年内所有资本金就全部用完。

  今年以来信贷持续收紧,银行贷款利率也不断攀升,小贷公司资金极度紧张。

  外资看好发展前景

  国外很多小额贷款的提供者,初期多以NGO的形式存在,“可以看到它的历程基本上是从一个NGO变成一个不能吸储的机构,然后变成一个可以吸储的银行,然后变成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任立说。

  很多国家的微型金融机构允许吸储。资金来源渠道也非常广泛,包括个人的存款、储蓄,也有机构的一些存款,并且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不同来源。

  这些国际资金也在窥探中国市场的机会。包括淡马锡、亚洲联合财务公司等国际小额贷款头都在国内以合资等形式投资了小额贷款公司。

  国际金融公司投资主管任立介绍,国际上的资金来源来讲,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公共部门来的,一部分是从民营、私营部门来的。从公共部门来的资金,包括世行、亚行等多边国际组织以及盖茨基金会、花旗银行基金会等私人部门。

  面对中国数千家小贷公司,外资也有自己的一套投资逻辑。“我们想寻找的合作伙伴,从规模说,最少要有1亿的资产。此外,还要有好的治理结构、内控、通讯和IT系统。当然,我们会特别注意那些已经盈利或者即将盈利的小贷公司。”微型金融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蓝色果园Julie Cheng说。

  作为商业资金投资人,必然会预设自己的盈利空间。普遍来看,小贷公司的资产规模并不大。如果不能提供有分量的抵押品,银行这种注重过往业绩的金融机构,想要获得贷款当然会非常谨慎。而且,中国的中小企业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投资人在选择时必然会以资产规模等财务稳定因素为先导来对小贷公司进行考核。反过来,这也要求小贷公司需要有一份有说服力、亮丽的财务报表。

  银行、股权债券等外来资金显然更愿意在小额贷款公司运营相对成熟时进入,而小贷公司本身也意识到了这点。

  瀚华小贷公司董事长张国祥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一开始,别人看不懂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你做什么,未来是什么样子又没有确定性;你是否透明?这些都是投资者很关注的。所以,前期以自有资金为主,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肯定要吸引外部资金,比如说银行和投资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