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6%,比上月低0.5个百分点;一季度社融累计新增12.9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61万亿元。
上述数据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如何理性看待最新的金融数据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看总量,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质效提升。客观来看,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7%,较前两个月略有下行,但仍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信贷方面,近段时间,伴随着人民银行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盘活存量,此前信贷过于追求开门红的现象得到明显缓解,一季度贷款投放进度向过去5年接近40%的比例回归,信贷量价更加平衡。此外,3月末我国M2余额升至304万亿元,这也意味着货币存量规模足够大,已有巨额的存量资源掌握在企业和居民手上,为促进投资、消费和整个宏观经济恢复向好奠定了基础。
二是看结构,当前金融支持结构持续优化,适应经济转型发展方向。仅从信贷方面来看,近期人民银行对“五篇大文章”加快布局,新增5000亿元PSL额度已全部发放,还设立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设备更新与经济转型。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加快调整优化。3月末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均保持在20%至30%左右高位。近年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占比和增速都在下降,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传统落后产能相关领域的信贷增长也受到一定的约束。更进一步来看,近段时间以来,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债券与信贷市场发展更加均衡。相较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更为适配科技创新等新动能的发展,这有助于更有针对性满足不同特点的融资需求、缩短融资链条、提升融资效率、优化融资结构。
三是看价格,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居民企业偿债负担减弱。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降准0.5个百分点,并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0.25个百分点,带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3月份,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均在3.7%左右,同比分别下降约0.2个和0.4个百分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利率下行更多,既激发企业居民信贷需求,也有利于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从结构看,不同行业的融资利率也有明显差异。其中,过剩产能行业和经营不善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从紧、名义利率较高,新动能领域行业名义利率下行较多,这也与经济结构转型方向相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规模体量越来越大,融资环境适度、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节奏平稳而非传统的规模增量正成为越来越有价值的观察指标。我们也期待各类主体都能更加重视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让金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可持续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