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样品展示间,各式各样的品牌塑料瓶“闯入”记者视野。这家位于佛山市的公司是吹瓶模具领域的“隐形冠军”:申请发明专利92项,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29项,起草国家标准10多项……平日少获关注的模具工厂正展示出科技实力。
长期的研发背后是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从1笔5年期固定资产贷款1亿元到享受100%贴息的3000万元“数字贷”,以及主要用于解决行业共性和“卡脖子”难题的科技创新贷款资金,金融正为企业发展加油助力。
“我们利用人民银行创设的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进一步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目前已为300多家像星联精密这样的科创企业发放贷款超30亿元。”中国银行佛山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介绍说,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贷款本金的60%,提供利率为1.75%的科技创新再贷款资金支持,让其有更大的政策空间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政策无形,润物有声。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背后,离不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撑。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加大货币信贷支持经济力度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适时强化逆周期调节,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2023年,全球通胀与经济下行相互交织、发达国家货币紧缩政策走向尾声、逆全球化浪潮惊涛拍岸、地缘政治风险此起彼伏,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显著压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此背景下,2023年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了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两次降准、两次降低政策利率,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分别为9.5%和9.7%,明显高于经济增速;企业贷款利率降至历史新低,居民房贷压力明显减轻。2024年伊始,货币政策及时出手,继续稳好市场、稳住预期,2月5日降准0.5个百分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
聚焦“五篇大文章”
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结构转型给信贷增长和信贷结构带来深刻变化。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房地产市场从过去的总量供不应求转向供求总体平衡,商品房销售中枢放缓,相应房地产贷款需求也会下降;地方债务化解稳步推进,低效的政府投资项目减少,融资平台贷款会减少。与此同时,普惠小微贷款、“三农”等信贷投放依然较多,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动能贷款快速增长,较好填补了部分传统动能贷款走弱留下的空间,优化了信贷结构,提升了服务质效。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和应用引导金融机构更好适应上述变化。“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做好‘五篇大文章’、优化信贷结构方面下好了先手棋。”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2023年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累计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3.3万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碳减排量超2亿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在5个试点省份支持了60多个项目,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存量4000多亿元也继续发挥作用。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带动下,2018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等增速持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更好发挥“总量+结构”双重功能,是多位专家的共同预判。“近期央行再次强调,中国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连平表示,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注重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他分析称,2024年人民银行将通过加快政策工具创新,扩大和创新结构性工具的应用、畅通企业直融渠道、持续推进金融开放等多种措施促进信用扩张,同时,加强政策协同,支持财政政策更有力度、更快地推动投资扩张。
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空间足
迈入2024年,国际经济环境可能会出现有利于我国的变化。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1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将朝着压力减小的方向发展,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处于收敛,这样一种外部环境变化,客观上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拓展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
对此,连平表示,当前,全球通胀压力逐步缓和,美欧货币政策由紧转松,中美息差水平将持续收窄,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前景柳暗花明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受到外部掣肘的因素将大大降低。
从内部环境看,连平预测,2024年中国经济将延续复苏,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将协同推动经济增长。不过,他也提到,当前微观层面仍存在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需求偏弱等问题,需要借助更多金融工具缓释风险,增强市场主体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