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小额贷款行业协会今天是: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00:01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最新动态
金融知识“普而不及” 消除金融隔阂需多管齐下 访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方舒
发稿时间:2023-06-07 供稿: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学了金融知识立刻就能化身投资高手?老年人的金融教育主要就是反诈?孩子手里没钱,无需“超前”学习理财?

  提到金融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上述都是不少人的常见心态。日常生活中,除了在金融诈骗新闻事件中感慨一声“金融投资者教育不足”,面对日益走低的存款利率,迷失在错综复杂的投资理财产品推荐中,金融知识总被我们忽略。尽管反复呼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但“普而不及”现象客观存在。

  近年来,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成效如何?公众认识中有存在哪些常见误区?弱势群体有哪些金融焦虑亟待破题?围绕上述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方舒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专访。

  《金融时报》:目前,我国金融知识普及有哪些亮点?在推动相关工作是否会遇到一些常见的误区?

  方舒:近年来,我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进展良好,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跟进力度日益加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要求银行、支付、保险等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各金融机构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不断提高。

  二是“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品牌成效显著,已突破行业认同逐渐走向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同,投身到金融教育中的主体越来越多,而且不同主体的协同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三是金融知识普及的对象人群不断细分,已触及老年人、儿童青少年、新市民、中小微企业等群体的不同需求,金融教育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将金融知识普及的现实场景与线上渠道进行了有效结合,提升了工作实效。

  然而,当前的金融知识普及仍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民众对金融知识的理解过于狭窄,以为金融知识就是金融理财的知识,而且希望通过金融教育提高自己的投资理财收益。实际上,除了金融事实类知识外,金融教育还应该包括财富价值观、金融行为特别是认知偏差等方面的教育,养成健康的财富价值观和充分理解自身金融行为中的认知偏差更重要。

  其次,针对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教育尚未形成制度化的体系和做法。金融素养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但目前尚未在中小学校建立起制度化的普及金融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目前的金融教育主要还是针对老年人群体,而且主要集中在预防金融诈骗方面的教育。

  再次,金融知识普及的有效性仍需提升,当前的教育活动大多偏重于“普”,特别是面上的宣传多、形式过于单一,而忽略了“及”,金融教育活动缺乏互动性和可及性,导致效果不够持久和深入。

  《金融时报》: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不同主体所需的基础和需求各不相同。您是否关注过针对女性、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需求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是否需要设计差异化的普及方案?

  方舒:我认为应该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不同群体设计和开展差异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方案,而关键在于以何种标准去进行人群的划分。

  根据国际上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划分的标准都是围绕人群的不同需求来界定:一是个体和家庭的生命周期,二是当前遭遇的金融风险与其社会支持之间的匹配度。

  按照这两条依据,从生命周期视角来看,儿童和中小学生、大学生、青年父母和老年人由于处于人生重要财务转折点,应被视为金融知识普及的重点对象人群;从风险与支持的匹配度视角来看,农民、产业工人、新职业群体等由于社会支持网络的不足,也应被视为金融知识普及的重点对象人群。

  当然,每个人群的收入来源方式、对金融知识需求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比如,青年父母刚立业成家,涉及家庭财务知识较多元复杂,需要长期资产积累、投资理财、合理信贷等多种知识;大多数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经过工作阶段的积累,已拥有一定的财富量,但当下最为困扰的就是金融保护的问题,即如何防范金融诈骗以及用好“养老钱”;而农民群体不同于工薪阶层,其收入有更长的周期性,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更需要信贷方面的知识和服务。

  在实践中也是如此,现在很多机构开展的金融教育活动都是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方案。比如,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展的金育工程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金社工程主要针对社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群体、金企工程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

  《金融时报》:在采访中我们常常发现,新市民、农村家庭等群体对于金融产品存在不了解、不信任的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消除他们的金融隔阂?

  方舒:这里面要区分几种情况,有的属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比如,买时容易理赔时“变脸”;有的属于消费者对相关金融产品缺乏了解的问题,比如对信用卡不信任;有的属于金融服务可得性的问题,比如,缺乏针对特定人群的金融产品。

  不同的问题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对于购买保险中的“买时容易理赔时变脸”,需要消费者在购买前对产品合同条款有详细了解,如果存在保险公司虚假营销、该理赔却不理赔等问题要主动维权。对信用卡不信任的问题,要增加对办理信用卡的条件、信用卡的功能、还款的要求、信用卡利率、逾期带来的后果等的充分了解。新市民群体对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缺乏金融教育,由于不了解或主观臆测所以产生隔阂,这样的话,也就不能合理地使用金融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至于缺乏针对特定人群的金融产品及获取金融服务困难的问题,也被称为“金融排斥”。这种现象在世界上很多金融系统完备的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因此全球范围内后来才逐渐提倡起普惠金融。从其原意理解,普惠金融绝不仅仅是普惠性信贷产品,而是要求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应能达到能获得、可触及、较便利等几个维度的标准。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