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假期,文娱、旅游、餐饮等消费市场持续火热,迎来兔年“开门红”。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此外,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其中,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0%和13.5%。
消费热、经济活,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消费数据增长的背后,是居民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也是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动经济稳步发展的澎湃动能。可以看到,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我国消费市场发展韧性显现、复苏势头强劲,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彰显。
当前,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所急、所盼、所需,恢复和扩大消费已摆在了优先位置。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此外,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毫无疑问,在“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这一目标下,提振消费信心、推动消费升级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发力方向之一,因此,加大金融支持促消费、扩内需力度势在必行。
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多项与此相关的细化举措。中国人民银行1月4日召开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
中国银保监会2022年12月末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提出,优化消费金融产品服务,鼓励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促进居住消费提升,为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提供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
金融助力促消费、扩内需,要从需求端着手,围绕提高消费品质,增进民生福祉,激发消费需求,稳定消费预期。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在需求端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在场景、产品及服务三大方面的转型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以场景为例,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消费新场景涌现,亟待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直达消费场景与消费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从需求端着手,要把着力点聚焦消费者。一方面,要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通过金融手段打通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堵点,补齐影响消费品质提升的短板;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政策发力点,解决消费者关心的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改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此外,还需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消费意愿。《纲要》特别提到,要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加居民投资收益。
金融助力促消费扩内需,要从供给端着手,增加消费信贷,优化金融供给,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上持续发力。
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1月13日国新办举行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采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其中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向制造业、服务行业民营小微企业的倾斜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应消费升级和变化发展的需要,通过确定合理的信贷条件,加强对上述领域大众消费的信贷支持,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
从供给端着手,就是要根据消费市场的发展规律来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消费领域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整体来看,金融在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同时发力,是促进消费的有力杠杆,也是提振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力。在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金融机构还需严守风险底线,将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为助力扩大内需、稳住经济发展大盘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