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的金融统计数据与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引人关注。10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47万亿元,同比多增8108亿元,较8月1.25万亿元的水平几乎翻倍;同时,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45亿元;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
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同样亮眼。统计显示,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01万亿元。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此外,信贷结构改善也是金融数据的一大亮点。无论是住户贷款还是企(事)业单位贷款,中长期贷款增量均占较大比例,这表明,随着前期稳经济措施加快落地,市场主体信心增强,对未来预期逐步恢复。
一般而言,金融数据被视为经济数据的先行指标,实体经济的变动也会反映在金融数据之中。本次金融数据超预期回升,一方面显示出在稳增长各项政策“组合拳”的综合作用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大幅回暖;另一方面显示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为宏观经济稳步回升奠定坚实基础。
信贷快速扩张,离不开前期政策的落地见效。今年5月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紧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实落地,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应出尽出。近一段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有力实施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投资。近期,稳增长政策继续频繁出台,包括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进一步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政策期限,鼓励各地对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缓缴等。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今年以来,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近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线上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介绍了中国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立场,并表示中国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人民银行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同时,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而融资则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投资大、工期长的重大工程项目,更需要中长期资金的支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开工项目数量明显增加。随着专项债等建设资金的逐步到位,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投资进度不断加快。1月至8月,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数量达到5.2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万个。近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正加速落地,银行业不断加大对各地区重点领域基建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基建投资领域注入金融“活水”。
具有直接融资功能的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数据显示,按上市日计,前三季度,A股IPO公司数304家,首发募集资金4862.99亿元。从行业来看,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材料板块IPO募资金额居前。随着注册制改革进一步深入,预计IPO发行将保持常态化,四季度,A股IPO有望保持增长趋势。
展望四季度,业界专家认为,信贷增速仍有望保持强劲。一系列纾困助企、稳增长政策效果有望进一步释放,进而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金融定向支持工具进一步发力,将有助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制造业等领域信用扩张有望对四季度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速继续形成有力支撑,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