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小额贷款行业协会今天是: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20:36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最新动态
信贷政策精准发力 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实现增量扩面
发稿时间:2022-08-19 供稿: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了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积极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将更多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和29.7%。

  降价、增量、扩面

  普惠小微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支持力度,信贷结构优化的精准导向作用进一步凸显。当前,政策红利正在不断释放,普惠小微贷款呈现出降价、增量、扩面的特征。

  “上半年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迅速,6月末贷款余额7.91万亿元,同比增长31.03%,有贷户同比增长20.6%,新发放贷款利率较2021年下降0.17个百分点。”8月12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称,当前,大型银行已经阶段性地完成国常会制定的今年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的任务。

  《金融时报》记者从中国银行了解到,今年以来,中国银行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服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截至6月末,该行普惠贷款余额11050亿元,较年初新增2235亿元,同比增速41.38%,惠及近70万小微客户。

  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作用下,地方法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升。今年5月召开的国常会决定,从2022年二季度起,人民银行通过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的激励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

  《报告》提到,今年二季度,人民银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激励资金83.37亿元,支持其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共计4193亿元。

  “该举措一方面给予地方法人银行现金奖励,提高银行对普惠小微贷款延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法人银行因贷款延期而无法收回再贷的资金周转压力。”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引导金融机构持续让利实体经济,普惠小微贷款“价降”的趋势更加明显。

  “整个二季度,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累计下行幅度分别为22个基点和20个基点。”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82%,单月下降37个基点。

  业内专家认为,在贷款利率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继续明显下降,既反映出目前融资成本下降的普惠性,更体现了金融加大对经济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的导向性。

  提质增效

  加大重点领域小微金融服务

  “上半年,为应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国内助企纾困政策靠前发力,货币政策采取总量加结构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支持,注重信贷结构优化,尤其是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和新兴领域支持力度。”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普惠小微的重要领域,做好科创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对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继续运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中强调,2022年以来,通过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促进科技创新,今年初,人民银行提出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自2022年4月1日起,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向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发放贷款。

  得益于人民银行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今年二季度以来,多家银行抢抓市场机遇,创新专属产品,面向优质科创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抢抓市场机遇、因地制宜,在当地推出了“小微科创特惠季”活动,面向辖内万家优质科创小微企业提供优惠利率和优质、高效、便捷的普惠服务。

  中国民生银行重庆分行快速响应,积极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对接各类科技创新企业,为科技创新“添柴加火”,助力当地稳大盘、促发展。自科技创新再贷款设立以来,民生银行重庆分行为再贷款支持企业目标客户实现贷款投放19户,投放金额合计4.67亿元。

  多措并举

  健全金融服务小微长效机制

  “当前,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的三角困局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工作重心应在于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生态。

  为了解决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今年5月,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同比增长23.8%,规模是2018年末的2.7倍,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提升至10.6%;普惠小微授信主体达5239万户,同比增长36.8%,数量是2018年末的2.9倍。

  “建立小微金融长效机制,应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考核激励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董希淼认为,金融机构应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将尽职免责、容错纠错等原则落到实处,让基层机构和客户经理“敢贷、能贷、愿贷”。

  同时,建全小微金融服务长效机制,大中小银行机构也要明确自身不同的定位。董希淼建议,大型银行应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户”的考核占比,减少下沉服务对中小银行带来的“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同时,中小银行应在货币政策、资本补充、资产处置等方面采取更多的差别化支持措施,“门当户对”地服务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