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16.91亿元,同比增长3.0%。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连续推出助企纾困、促消费、稳增长的5个“30条”系列政策,出台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8”政策。随着各项政策持续落地见效,深圳上半年实现了经济稳步回升、稳中向好。
经济基本盘:稳在“支柱”和“双链”
长期观察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城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宋丁认为,从上半年数据可以看出,深圳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基本盘依然稳固,新动能持续发力。
面对疫情,市委、市政府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为经济基本盘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计数据直观验证了这一点: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比一季度提升3.6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增速9.3%,比一季度提升7个百分点。
宋丁表示,工业是深圳经济的支柱,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以高科技为主导的深圳工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在大盘稳定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分行业领域看,深圳经济结构日趋优化,高质量发展特征显著。上半年,工业百强企业合计增长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6%,均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代表未来潜力的国家和省市三级共3042家“专精特新”规上工业企业,合计增长达12.8%,部分企业实现翻倍增长。
从产量看,代表低碳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代表高科技的5G智能手机、民用无人机,分别增长174%、164%、67%、28.8%。
基本盘之“稳”,还“稳”在产业链供应链。
深圳持续加大“补链”“强链”力度,力保“双链”稳定,目前已构筑起10多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形成了集群式、互补式的协同分工体系和循环生态体系,使深圳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枢纽中心之一。面对疫情,政府针对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精准施策,稳产保供;企业施行“云”端开会、远程办公、掌上谈合作、网上签合同、直播间卖货;生产研发现场实行封闭管理,确保满足基本订单需求。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4.7%,比一季度提升9.8个百分点。特别是上半年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50.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5.9%,显示制造业立市的基础支撑力。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82155.84亿元,同比增长11.6%,高于存款余额增长。深圳是外贸大市,是全球“双链”的重要一环。上半年,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16152.6亿元,增长1.4%。其中,出口9142.5亿元,增长7.1%。
推出5个“30条”:
市场主体纾困赋能持续见效
从3月起,深圳连续推出5个“30条”,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助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稳大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5个“30条”分别以为企业纾困解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消费、稳工业经济、稳增长为目标,形成相互支撑、长短结合的系列政策,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支持利好。
第一个助企纾困“30条”3月25日出台,惠及各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预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超过750亿元。到目前为止,已落实减负超过570亿元。
同时,深圳迅速有力地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及缓缴税费政策,预计累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1360亿元左右。据市发改委最新数据,目前已完成减负766亿元左右。
4月8日,深圳推出第二个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促进市场主体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让市场主体生得快、育得多、长得大。
“这个‘30条’支持方式多、力度大、受惠范围广。初步统计,2022-2025年,市本级财政将为此直接投入超过300亿元。”市发改委主任郭子平说。
5月23日,深圳发布第三个促消费“30条”,包含鼓励汽车消费、扩大消费电子市场规模、推动家电消费等9方面。
消费政策有效拉动了产业发展。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长91.1%,生产端和消费端实现有效衔接。6月份,市场销售快速回暖,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0%,增速创今年新高。
“促消费不是单一考虑,而是对经济发展的通盘考量,关系到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等各方面。”综合开发研究院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阮丽熔表示,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均是深圳强项,由此带动生产端,政策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仅几天后,深圳又出台第4个稳工业经济“30条”。“工业‘30条’让制造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更加坚定在深发展信心。”华星光电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公司T7二期建设顺利,已进入最后装修和关键设备搬入阶段,投产后将带来更大产能。
截至目前,年内已新开工TCL华星光电高世代面板产业配套项目等2个百亿级项目和深南电路电子元器件系统级组装及研发制造基地等5个30亿级工业投资项目。
7月6日,深圳再推第5个“30条”《关于扎实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这是在落实国务院稳经济33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深化实施今年以来我市出台的“助企纾困30条”“促消费30条”等政策措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推出的更全面稳增长措施,政策“红包”惠及整个经济体系。
“在深圳各项惠企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将积极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深圳天海宸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段立新介绍,近期天海宸光已经与一家全球500强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此外,依托自研的天海玄同智能化平台,今年还中标了好几个平台化项目,涉及钢铁、民航、智慧城市等行业领域,整体发展态势十分喜人。
“4月中旬才收到800多万元的增量留抵退税款,5月份又收到了1300多万元存量留抵退税款,整个退税过程既畅通又快捷,让我们觉得暖心又实惠。”深圳招商迅隆船务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肖千山兴奋地说,“两笔留抵退税款的接连到账,不仅极大缓解了我们公司的资金压力,还留有充足的现金,为我们客轮复航提供资金保障。”
布局“20+8”:
产业新动能蓄势发力
6月6日,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重要政策文件,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20+8”产业政策重在培育“进”的新动能,勾勒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专家认为,“20+8”政策不是为稳增长一时之需,而是从内在需求及长远战略出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划路径、指明方向,彰显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圳视野”“深圳作为”。
事实上,在上半年不寻常的环境下,这些新生力量在稳增长攻坚战中已发挥不寻常的作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集群实现增加值6271.64亿元,占GDP比重达41.8%,较一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7.2%,高于同期GDP增速4.2个百分点。部分产业集群如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智能传感器、高端医疗器械、海洋经济、大健康、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工业母机等,增幅超过或接近10%。
为抢抓未来先机,深圳瞄准“进”的方向,高标准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稳步推进高新区与香港高技术园区深入合作,高质量推动高新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制定加快推进前海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
同时,深入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携手香港制定《联合政策包》,累计推动对接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150多个;紧密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战略,编制深圳园区科技创新规划及“六个清单”;高位统筹推进西丽湖科教城建设,完善科教城政策体系。
深圳还放眼未来,深化基础研究,全市国家基金依托单位已达56家;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省政府联合设立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广东),并与省科技厅联合设立粤深联合基金。
有力的工业投资,也在为深圳积蓄“进”的新能量。上半年,深圳工业投资增幅达50.8%,高出全市固投增幅36.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1.9%。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深圳经济稳定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这要求我们要有更足的信心、更稳的定力、更强的奋进,积极勇敢地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