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融科技伦理?如何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
14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召开《构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课题报告发布会(下称“报告会”)。作为课题牵头人,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详细阐述了金融科技伦理的概念和内涵,并指出了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七条路径。
“伦理是心中的法规”,肖钢强调坚守伦理同样可以赚钱,两者是统一的,但可能会有发生矛盾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将伦理作为道德底线,不要去触犯。
什么是金融科技伦理?
“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服务方式和业态”,肖钢在报告会上指出,特别是有着很大差异的“科技人”与“金融人”的融合,使传统金融伦理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数据生产力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新的伦理治理体系研究迫在眉睫。
在研究中,课题组前沿性地厘清了“金融科技伦理”的概念和内涵——科技伦理与金融伦理的有机结合,既是科技伦理的分支,也是金融伦理的延伸。金融科技伦理的研究则是以金融活动中数据相关者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
“金融科技使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资本的关系发生变化,既有利于促进金融伦理建设,又引发新的伦理问题和表现形式”,肖钢表示,典型的金融科技伦理失范体现在数据伦理和算法伦理。
对于目前金融科技伦理失范的根源,课题组研究指出了四大方面原因:
一是,伦理意识较为薄弱。重科技、轻伦理,重发展、轻治理。从业人员自律觉悟有待提高,伦理治理氛围还需营造;
二是,伦理研究相对滞后。与科技迅猛发展态势相比,伦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跟不上,伦理教育培训宣传普及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三是,伦理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伦理规范体系欠缺,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公序良俗有待形成。推动科技向善行善的导向机制不顺。伦理评估评价和审计制度有待建立。伦理治理的规则协调与监督合力有待增强;
四是,科技本身有缺陷。核心算法、关键模型、开发软件等是一个不断迭代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带来结果不可预测性,往往难以直观区分善与恶,加大治理复杂性。
如何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对金融科技伦理的治理。特别是,《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也明确提出强化金融科技治理,全面塑造数字化能力,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金融科技伦理规范体系,构建互促共进的数字生态。
“伦理是心中的法规,坚守伦理同样可以赚钱”,肖钢强调,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目标是促进金融科技向善行善,健全金融科技公序良俗,实现技术创新、金融改革和金融安全在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
同时,肖钢提出了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五项原则和七条路径。其中,五项原则指的是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伦理自觉先行、伦理风险可控、敏捷治理;七条路径包括成立组织、制定规则、数据治理、技术应用、审查评估、创新试点、人才培养。
特别是,对于人才培养方面,课题组提出了四大建议:一是,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教育培训和知识普及,将金融科技伦理作为高等院校金融科技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二是,加强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从业人员伦理教育培训,纳入人员入职、人才认证等管理体系;三是,较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或金融科技企业应设立“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设置“首席伦理官”,或者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中有一位分管金融科技伦理工作;四是,支持符合条件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搭建金融科技伦理宣教平台,传播科技伦理知识,帮助社会公众提升科技伦理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黄益平也表示,过去做金融的人,很多人是科班出身,即便没有科班出身,进了金融机构都是长期持续培训;而在金融科技里头,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风险思维、知识结构都不太一样,确实需要补这个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