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4月11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市长覃伟中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深圳此时如何部署未来,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通读报告后,记者注意到,今年报告内容充实、重点清晰、新词频出,以改革者之姿、先行者之态,给人留下“务实”“拓新”“为民”的深刻印象。
面向未来,报告透露出哪些城市发展的新动向?下面逐一分析道来——
动向一:“双改”示范对未来改革具有“纲举目张”之义
改革开放素来是深圳的重中之重,此次报告特别强调“抢抓‘双改’示范重大机遇”,并放在今年十大工作之首,足见其“纲举目张”的意义。
“双改”指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均为中央赋予深圳的重大改革战略任务。以此为牵引,既是落实中央重大部署的自觉担当,也是城市挺进“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生需求。
作为天生的“探路者”,深圳各领域正创建的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区”“试点市”有十余之多,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无一不涉及改革,且必须是全面系统性、集成化的配套改革才可完成。
“双改”示范项目的共同点即国家部委事权的授予下放,对一些“硬骨头”,用好“实施方案+授权清单”全新改革方式,将为深圳自主改革创新打开空间,也可通过试点推广,破解国家发展中一些深层次、战略性问题。
此外,深化与港澳更紧密合作也需要“双改”示范来推动,特别是强化规则机制“软联通”,包括推动前海制度创新成果覆盖扩区后全部区域,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新型管理体制;对接香港发展规划,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加强与港澳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对接合作等。
动向二:原始创新重要,但协同、开放创新能力也要跟上
深圳作为创新之城,“创新”一词在报告中被提及69次之多,成为最高频词。
基础研究一直被认为是深圳的“短板”,深圳自2019年首次将“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写入报告后,即重点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来布局。
3年过去,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已达全球领先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之首,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5%;166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稳步实施。今年仍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把“卡脖子”的压力转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持续推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对协同创新、开放创新能力的提升之策也首次以相同篇幅着墨,形成“三线并行”之势。
其中,“协同”的关键是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协同。“开放”则是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资本,并在深港科研领域的机制衔接和资源对接上有实质性进展。
一纵一横、一内一外,拉起整个立体网络,以此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动向三:制造业迎来“发展春天”,企业要借势“转型升级”
梳理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可发现,今年深圳首次将“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单列出来,制造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所有行业的发展基本都依赖于制造业的生产推动。正所谓,城市之根本是经济,经济的根本则是制造业。制造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城市才能强。
但“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呈下滑态势”恰是目前深圳发展的不足之处。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让制造业空间得到更好保障,坚定实体经济企业的信心,是当务之急。
此次方向“很明确”,特别是在战新产业上,将“固优势、补短板、升能级、育增长点、需壮大”的行业逐一点出,并要分类梯次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意在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蓝海。
举措“很实在”,比如推进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提速;引进一批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投资力度;健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等。
但企业也需注意,深圳需要的是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先进制造业应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动向四:“法治示范市”首次单列,营商环境必成“硬核实力”
与“制造业立市”一样,“打造法治先行示范城市”也是首次单列,并提出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为深圳的硬核实力。
这一变化与去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有关,也是深圳发展至此的迫切需求。
一方面,深圳当下面对的社会关系更多元化、利益诉求更复杂化,必须依托规范的法治体系去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新业态、新领域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以法治方式应对新问题,化解潜在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
因此,深圳从三个层面来推动,一是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探索建立跨领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增强政府公信力。
二是营造更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和合规示范区建设,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三是创建模范法治社会,编制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特别是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综合机制,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动向五:“为民”篇幅增多,更多孩子可以上好学校了
“为民”是此次报告给人留下的印象之一,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发力,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比如教育,深圳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进集团化办学;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78所,建成坪山、光明、龙岗高中园,加快深汕高中园建设,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和孩子。
医疗上,推进新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七院二期、市第二儿童医院、大鹏新区人民医院等在建项目建设,新增三甲医院2家,新增床位1200张;新增社康机构35家、全科医生800名。
住房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在深圳安居乐业、安心发展。其中,将出台发展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政策措施;加大土地供应,供应居住用地3.65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500万平方米,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1万套(间)、供应分配5.5万套(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0个。
在保障上,加强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新增长者服务中心10个以上;制定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全覆盖,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将首次由市人大代表票决年度民生实事,变民生实事“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目的就是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办到市民群众的期盼上,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动向六:城市未来更宜居,好玩好逛好游好遛娃
深圳软实力近年来持续提升,而未来则必然是向更便利更宜居的一流城市迈进。
简单梳理,这些细节都值得“高兴”:
更好玩——
●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发展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电竞等新兴体育项目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建一批都市型、楼宇型体育设施
●推进文体设施进公园,实现全市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一键预约”全覆盖,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
更好逛——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福田中心商业区、后海超级商业区等建设,高标准改造提升东门步行街,打造一批特色步行街和夜间经济示范区
●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引进设立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230家,发展定制消费、时尚消费、体验消费,培育引进电商平台,扩大网络零售规模
●促进传统大宗消费提档升级,扩大汽车、信息、文旅体展等消费,建设文化艺术品拍卖中心
更好游——
●开通地铁12、14、16和6号线支线;推进深中通道等在建工程,开工宝鹏通道、侨城东路北延、沙河东路北延等项目;打通断头路20条,新增非机动车道300公里
●改善大气质量,新增新能源汽车11.5万辆,PM2.5年平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力争更好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推进乐高乐园、东部滨海旅游观光公路等项目建设,推动小梅沙片区、东部华侨城等景区改造提升;发展游艇旅游,优化“海上看湾区”旅游线路,打造环深滨海黄金旅游带
更好遛娃——
●建设公园城市,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新建改造公园20个、碧道270公里
●构建多层次户外休闲步道体系,新建绿道60公里、郊野径230公里,加强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建设,更亲近自然生态、体验山海美景
●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推进“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自然博物馆等,推进深圳科学技术馆等在建项目,创建第二批“特色文化街区”
内容来源:南方+
记者: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