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担保业冬去春来
发稿时间:2013-11-11 供稿:南方都市报
今年以来已淘汰27家担保机构,而全省在保额度触底回升
对于广东融资担保业来说,过去的两年无疑是一个寒冬。在经历了一轮来自监管的整顿后,接踵而来的华鼎、创富等风险事件令行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一夜进入寒冬。不过,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则认为,广东担保业的严冬已经渐去,政策的春风开始吹来。
广州市金融办一位相关负责人也向南都记者透露,目前政府对担保的态度由化风险转为促发展,一份针对担保的扶持政策有望在年底出台。
27家融资担保机构出局
实体经济的不振,加上华鼎创富事件带来的阴影未消退,广东担保业度过了最为艰难的两年,而不断退出的担保公司则似乎从一个侧面显示,广东省担保业创伤仍未弥合。
据悉,在华鼎创富时间后,由于部分银行全面停止了和担保公司的合作,而有些银行则将民营担保公司排斥在合作名单以外,一些担保公司出现了“断炊”的困境。南都记者根据广东省金融办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粗略统计,今年初至今,共有27家融资担保公司正式退出担保行业,此27家融资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已被注销。南都记者发现,其中有20家为今年下半年宣布退出。担保机构退出似乎出现加速的情况。
“顺德原有担保公司11家,市场传言,已经有3家退出。”顺德一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南都记者透露。佛山另外一家龙头担保公司负责人进一步预测:“由于清退的法律手续比实际的经营情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一批担保机构宣布退出市场。”
不过,在接受采访的诸多担保业内人士看来,大批机构启动退出程序,意味着为时两年的担保业调整和洗牌已经进入尾声。广东银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泽联表示,经过了两年的调整,担保行业的政策逐渐明朗化,一些不满足现在监管要求,或者无法继续和银行开展合作,已经萌生退意。他认为,能留下的担保机构具有一定功底的,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问题不是该不该留下来,而是如何生存下来。
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思聪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了一轮的调整后,尽管担保公司的数量大大减少,但是剩余担保公司的质量确实大度大幅提高,担保额度并没有出现大幅减少。
冯泽联透露,表明寒冬正在离去的信号之一是,一季度之后,在保额度出现了触底回升。他表示,经过整顿以及洗牌后,担保行业自身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而银行机构也意识到担保所起的增信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阶段,企业风险不断暴露,担保所起的作用再度引起银行的重视。
建设银行广东分行有关负责人周晓雯对南都记者表示,担保公司是重要的增信平台,建行并没有全面叫停和担保公司的合作,而是希望通过一轮洗牌后,留下好的担保公司,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公司。
国资入股担保公司助力过冬
依托于银担合作,银行的态度成为影响担保机构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
李思聪对南都记者表示,由于宏观经济大环境持续低迷、银行不良率上升,银行对银担合作的门槛也越来越高,表现为对担保公司授信额度不高、审批时间长,有部分银行更是因担忧风险会突然提出中止合作一个月,先缓一缓。他指出,目前担保机构和银行合作仍面临广度和深度不够,业务不顺畅等问题。
据李思聪透露,目前银行在挑选合作担保机构时对于担保机构的质地、资金规模、股东机构等较为关注。而大部分担保机构在和银行合作时,仅能就某个品种进行合作。就广州而言,仅有5家担保机构和银行的合作面相对较广。
南都记者了解获悉,在新一轮的银担合作中,银行对于担保机构的股东背景非常看重,业内人士透露,有国有银行总行下发文件,要求切断与民营担保机构的合作,仅能和国资控股的担保机构合作,随后调整为国资参股的担保机构合作。受此条件推动,一大批担保机构积极向国资寻求帮助。“在佛山引入国资的担保机构就有4、5家。这是个趋势。”佛山一位担保公司高管向南都记者表示。
深圳前海纳新基石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广东助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便是在去年7月份引入佛山国资委。纳新基石投资董事长陆涛向南都记者表示,引入国资一方面起到增信的a0作用,能够获得国资的青睐,对于合作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是一种信心的保证。另一方面,也可以令公司的经营更加规范,有利于推动业务的发展。
“对于担保行业,其实国资也在观望和摸索,在建立控股担保公司之前,采取小规模方式先入股也是一种摸索和试探。”上述担保公司高管表示,从目前看,担保公司引入的国资规模都不太大,一般为数百万。
创新再担保合作寻找风险出口
而除了寻找国资的合作外,通过再担保等方式释放风险也是不少综合性担保公司在寒冬中自救的一种方式。在广东,中盈盛达和银达担保均和中合担保签订协议,并创新形成了“比例分保”再担保模式方式。
据中合担保总经理周纪安介绍,“比例分保”再担保模式方式不同于以往的逐笔共保或机构再担保模式,而是借鉴保险理念,创新了比例分保的模式进行合作,由中合方面收取担保费用的10%到15%,一旦需要由担保公司代偿,中合将承担30%的损失,剩余的70%将由银达承担。
“我们双方对每笔担保不挑不看。”周纪安表示,双方将以最大诚信的原则进行合作,对于单笔2000万以下的项目,中合方面不会进行再次挑选,只保留最后的核查权。周纪安认为,此举正是响应国务院有关“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和增信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的建设。
对于这种合作模式,银行方面给出了积极的反应。周晓雯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多了一个分担风险的机构,确实有助于担保公司放大信用,合作平台将更广阔。
有业内人士认为,类似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化解综合性担保公司在规模做大后,由于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为担保公司的风险寻找了另一种出口。
采写:南都记者 陈颖
对于广东融资担保业来说,过去的两年无疑是一个寒冬。在经历了一轮来自监管的整顿后,接踵而来的华鼎、创富等风险事件令行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一夜进入寒冬。不过,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则认为,广东担保业的严冬已经渐去,政策的春风开始吹来。
广州市金融办一位相关负责人也向南都记者透露,目前政府对担保的态度由化风险转为促发展,一份针对担保的扶持政策有望在年底出台。
27家融资担保机构出局
实体经济的不振,加上华鼎创富事件带来的阴影未消退,广东担保业度过了最为艰难的两年,而不断退出的担保公司则似乎从一个侧面显示,广东省担保业创伤仍未弥合。
据悉,在华鼎创富时间后,由于部分银行全面停止了和担保公司的合作,而有些银行则将民营担保公司排斥在合作名单以外,一些担保公司出现了“断炊”的困境。南都记者根据广东省金融办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粗略统计,今年初至今,共有27家融资担保公司正式退出担保行业,此27家融资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已被注销。南都记者发现,其中有20家为今年下半年宣布退出。担保机构退出似乎出现加速的情况。
“顺德原有担保公司11家,市场传言,已经有3家退出。”顺德一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南都记者透露。佛山另外一家龙头担保公司负责人进一步预测:“由于清退的法律手续比实际的经营情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一批担保机构宣布退出市场。”
不过,在接受采访的诸多担保业内人士看来,大批机构启动退出程序,意味着为时两年的担保业调整和洗牌已经进入尾声。广东银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泽联表示,经过了两年的调整,担保行业的政策逐渐明朗化,一些不满足现在监管要求,或者无法继续和银行开展合作,已经萌生退意。他认为,能留下的担保机构具有一定功底的,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问题不是该不该留下来,而是如何生存下来。
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思聪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了一轮的调整后,尽管担保公司的数量大大减少,但是剩余担保公司的质量确实大度大幅提高,担保额度并没有出现大幅减少。
冯泽联透露,表明寒冬正在离去的信号之一是,一季度之后,在保额度出现了触底回升。他表示,经过整顿以及洗牌后,担保行业自身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而银行机构也意识到担保所起的增信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阶段,企业风险不断暴露,担保所起的作用再度引起银行的重视。
建设银行广东分行有关负责人周晓雯对南都记者表示,担保公司是重要的增信平台,建行并没有全面叫停和担保公司的合作,而是希望通过一轮洗牌后,留下好的担保公司,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公司。
国资入股担保公司助力过冬
依托于银担合作,银行的态度成为影响担保机构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
李思聪对南都记者表示,由于宏观经济大环境持续低迷、银行不良率上升,银行对银担合作的门槛也越来越高,表现为对担保公司授信额度不高、审批时间长,有部分银行更是因担忧风险会突然提出中止合作一个月,先缓一缓。他指出,目前担保机构和银行合作仍面临广度和深度不够,业务不顺畅等问题。
据李思聪透露,目前银行在挑选合作担保机构时对于担保机构的质地、资金规模、股东机构等较为关注。而大部分担保机构在和银行合作时,仅能就某个品种进行合作。就广州而言,仅有5家担保机构和银行的合作面相对较广。
南都记者了解获悉,在新一轮的银担合作中,银行对于担保机构的股东背景非常看重,业内人士透露,有国有银行总行下发文件,要求切断与民营担保机构的合作,仅能和国资控股的担保机构合作,随后调整为国资参股的担保机构合作。受此条件推动,一大批担保机构积极向国资寻求帮助。“在佛山引入国资的担保机构就有4、5家。这是个趋势。”佛山一位担保公司高管向南都记者表示。
深圳前海纳新基石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广东助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便是在去年7月份引入佛山国资委。纳新基石投资董事长陆涛向南都记者表示,引入国资一方面起到增信的a0作用,能够获得国资的青睐,对于合作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是一种信心的保证。另一方面,也可以令公司的经营更加规范,有利于推动业务的发展。
“对于担保行业,其实国资也在观望和摸索,在建立控股担保公司之前,采取小规模方式先入股也是一种摸索和试探。”上述担保公司高管表示,从目前看,担保公司引入的国资规模都不太大,一般为数百万。
创新再担保合作寻找风险出口
而除了寻找国资的合作外,通过再担保等方式释放风险也是不少综合性担保公司在寒冬中自救的一种方式。在广东,中盈盛达和银达担保均和中合担保签订协议,并创新形成了“比例分保”再担保模式方式。
据中合担保总经理周纪安介绍,“比例分保”再担保模式方式不同于以往的逐笔共保或机构再担保模式,而是借鉴保险理念,创新了比例分保的模式进行合作,由中合方面收取担保费用的10%到15%,一旦需要由担保公司代偿,中合将承担30%的损失,剩余的70%将由银达承担。
“我们双方对每笔担保不挑不看。”周纪安表示,双方将以最大诚信的原则进行合作,对于单笔2000万以下的项目,中合方面不会进行再次挑选,只保留最后的核查权。周纪安认为,此举正是响应国务院有关“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和增信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的建设。
对于这种合作模式,银行方面给出了积极的反应。周晓雯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多了一个分担风险的机构,确实有助于担保公司放大信用,合作平台将更广阔。
有业内人士认为,类似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化解综合性担保公司在规模做大后,由于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为担保公司的风险寻找了另一种出口。
采写:南都记者 陈颖